|
|
|
|
2013-08-02 第03版:百家论坛
| 大 | | 中 | | 小 |
|
|
蔡锷的胆识 |
|
|
作者:陈永东 来源:邵阳日报 字数:1643 |
|
|
|
蔡锷,邵阳人的骄傲。他短暂的一生处处闪烁着有胆有识的光辉,特别在他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顺应了历史潮流,所作选择无不表现出英雄的过人胆识,造就了蔡锷辉煌的历史功绩,给邵阳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弃笔从戎,选择军事救国,胆识过人为国家。蔡锷从小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的时务学堂。在时务学堂他认识了梁启超,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后来于1899年赴日本。在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当时的中国“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他意识到,大丈夫要想救中国,就当横刀立马,驰骋疆场。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衰弱,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1900年蔡锷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虽以未遂告终,但却坚定了他戎马一生的斗志。他接着又一次去了日本,先入东京成城学校,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他们一起谈论理想,谈论未来之中国,勤奋刻苦,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为国为民分忧。毕业回国,他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在训练新军的过程中,他无时不提醒着自己,既然已经选择弃笔从戎,就不要在乎艰难险阻,再苦再难都要挺过去。就是凭着这股斗志,蔡锷实现了从文弱书生到沙场英雄的转变。 指挥起义,选择推翻帝制,胆识过人为政体。1911年,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时年29岁。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蔡锷将军为国为民之战斗,成就重大的历史性突破。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护国讨袁,选择为国民争人格,胆识过人为百姓。1915年,袁世凯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发起了护国战争,再造共和,蔡锷精神成为共和国军魂:以必死之心,为国民争人格。辛亥革命缔造了共和制度,护国战争捍卫了共和制度,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袁世凯上台后,为防止地方势力扩张,纷纷将非嫡系地方都督调入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正是出于“槛虎于柙”的用意,袁世凯将手握兵权的蔡锷从云南召进京城。云南都督由反对“二次革命”的唐继尧接任。在袁世凯的执政期间,蔡锷将军以忍以待发的姿态出现,表面上顺从袁世凯,这样使袁世凯开始渐渐地忽视这位曾英姿威武的将军。为了从袁世凯眼皮底下逃走,他假装迷恋小凤仙,以此来麻痹袁世凯,就这样潜逃出京,取道越南回到云南,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被任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开始为正义战斗。在讨袁护国期间,蔡锷始终坚持在四川前线抗拒北洋军。开始,由于军费困难,护国第一军推迟了自昆明向川南的进兵日期。出发时,所携带子弹,每一士兵平均仅300发,炮弹更少。至川南后,经作战两个月,消耗甚多。由于后方唐继尧未能及时接济,蔡锷的部队械弹及粮饷均极感拮据。但不管怎样艰难,护国军出师时有严明的军纪,要求一律严守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这样的军队,深受人民拥护,出现军民亲如一家的动人景象——护国第一军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在这场正义战争中,蔡锷将军的胆识和军事才能让人们所敬仰。蔡锷在护国战争可以成功联合革命党人,打败袁世凯军队,这和他为人为官的胆识是分不开的。 |
| 返回本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