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邵阳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9-12
2014-09-12 第03版:百家论坛 大 |  中 |  小 

古代“学费”怎么交?

作者:李志刚 来源:邵阳日报 字数:1410
    我国学校,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就有,那时叫“痒”,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学费”由政府掏腰包,学生家长自然不用交学费。
    到了春秋时期 ,孔子大胆提 出“有教无类”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理念 ,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 ,与此同时 ,也开创 了“上学要缴学费”的新时代。因此 ,说孔子 是“开创中国教育新局面”第一人不为过。
    那一年,孔子政治梦想破灭后黯然地回到故乡。那时,他已经是个68岁的老人,他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于是想到了办学。可是办学又需要成本,而孔子穷困潦倒,办学成本只能是从学生那里收学费。《礼记》记载:“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向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收“学费”主要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不以赢利为目的。比如,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家里除了水缸和土炕之外,啥也没有,孔子就没收他的学费而且很喜欢他。
    当然,孔子办学不完全依靠学费生存,他的学生子路当上了国家总理,子贡做生意,是亿万富翁。学生发迹后适当资助一下老师也实属正常。
    尽管到了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但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私立学校)却在顽强地生长。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你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个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 ,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 ,不仅无须支付昂贵的学费 ,而且还推行了“奖学金制度”,确实为中国教育史的一大创举 ,值得大书一笔。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仅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的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千文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唐宋经济发展,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商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小的份额。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明清时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所缴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学生每人每年一般缴80-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返回本版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新媒体部:0739-5322649 采访部:0739-5309999 编辑部:0739-5319566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