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邵阳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1-29
2015-01-29 第06版:退休生活 大 |  中 |  小 
最是虚心留劲节 久经风雨不知寒

余进田 的“半生竹话”

作者:文/林森图/申兴刚 来源:邵阳日报 字数:1363
    余进田在简陋的车间里忙碌。
    余进田加工的翻簧竹刻制品。
    从一竿竹子变成一件精美的翻簧竹刻工艺品 ,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工序 ,人们往往记住了那些手捧奖杯的工艺美术大师 ,但忽略了在耀眼的光环背后 ,总有许多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如果将宝庆竹刻艺术比作一个光彩夺目的“太阳”,那么64岁的余进田便属 于“太阳”背面的那道光。
     生挺凌云节 ,飘摇仍自持
    1973年 ,余进田进入宝庆竹艺厂 ,由于美术底子打得好 ,他对宝庆竹刻的各道工序上手很快 ,成为痴迷宝庆竹刻 的“竹痴”。在宝庆竹艺厂 ,余进田从最基层员工一直做到厂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宝庆竹刻开展走下坡路 ,市场和从业人员开始流失。到九十年代 ,兴盛一时的宝庆竹艺厂也开始摇摇欲坠 ,上头的政策有意将宝庆竹艺厂与另一家厂子合并 ,但合并之后的竹艺厂从此和宝庆竹刻再无关联,这让余进田很失落。
    在这种两难的局面下 ,为了能继续从事宝庆竹刻的工作 ,余进田顶着众人的不解从体制内离开 ,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对他来说 ,离开的原因很简单 ,不管是国营或私营 ,只要能继续让他从事宝庆竹刻的工作 ,这就足够了。于是余进田放弃和牺牲了很多东西 ,在私营企业干竹刻工作直到退休。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在北塔区观音庵社区二组 ,一个约十平方米的简易棚架便是余进田多年来 的“工作间”。一台老式打磨机 、一箱各式工具 、几盏大功率灯泡便是余进田的全 部“装备”,地面上摆放着尚未加工完成的翻簧竹刻笔筒。在飞扬的竹屑里出现的余进田有 些“不修边幅”,戴着老旧黑框眼镜 ,穿着皱巴巴的衬衫 ,言辞之中带着些许木讷。但一谈起宝庆竹刻 ,他的眼睛里开始有神 ,身上似乎有了光芒 ,滔滔不绝起来。
    打造成熟的翻簧竹刻艺术品 ,要经过造型和雕刻两个阶段 ,一竿竹子需要历经去节 、去肌 、剥簧 、蒸煮 、晾晒 、碾压 、胶合 、清角 、成型、打磨 、雕刻等五十余道工序 的“磨砺”才 能“修成正果”。造型是雕刻的基础 ,余进田专注的造型技艺占据了前四十余道工序 ,每一道工序需要付出很多汗水 ,但往往能站在光环之中的会是雕刻大师。
    余进田其实对宝庆竹刻的造型和雕刻都“有两手”,但竹艺厂的倒闭后技师流散各地,为了不出 现“无器可雕”的窘境 ,他主动揽起了造型工艺的差事。前些年余进田做好的竹簧每块卖不到20元 ,与动辄标价上千上万的雕刻成品相比 ,他的辛苦显得很廉价。偶尔别人也邀约余进田做一些竹刻成品 ,但余进田从不署自己的名字 ,落 下“宝竹”的印对他来说就已足矣。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2006年 ,宝庆竹刻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字号”的文化品牌再加上近些年在全国大赛上屡屡获奖 ,宝庆竹刻的发展似乎又迎来了春天。但事实上 ,各种瓶颈仍然存在。据了解,2011年全市竹刻总产量约350件左右,精品也不过20件左右 ,从竹刻的生产总量和竹刻艺人的生存状况来看 ,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如今像余进田这样深谙造型工艺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除他以外 ,全市仅有杨屹楼 、胡光荣和陈胜益3人在断断续续地做造型 ,但大家的年纪都已六十上下。最让余进田感到忧心和遗憾的是 ,自己没有收到徒弟。
    “做造型工艺这活太累 、太苦 ,一般没人愿意干 ,现在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一般也是学习更容易出成果的雕刻工艺。但是如果没有年轻人 来学习造型技艺 ,那么再过十几二十年 ,哪里有器型让人雕刻 ,那时宝庆竹刻该如何发展传承?”余进田的言语心酸而无奈 ,希望能够有一些政策来关注和扶持宝庆竹刻造型工艺的发展 ,让造型工艺也能后继有人 ,代代传承。”
返回本版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新媒体部:0739-5322649 采访部:0739-5309999 编辑部:0739-5319566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